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登录

开题报告|舞蹈开题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08 15:44:22

以下是对您的舞蹈开题报告的改写版本:


课题名称: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

1. 选题意义和背景

1.1 研究背景

(1)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各民族的集体智慧,然而经过千年的历史长河,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承,出现一些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情况。许多经典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特别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随着图形图像、视频处理和二维建模等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精度、高逼真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并且被广泛的应用到国内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中。为此,鉴于数字化等高新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有效保护,其发展和推广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本文重点以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开展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研究。首先,以民俗舞蹈为突破口,探讨适用于民俗舞蹈数字化的相关理论,为数字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研究民俗舞蹈数字化技术规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舞蹈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技术规范,促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规范入库和可持续发展;然后,研究民俗舞蹈活动的数字化技术,包括传承人的快速建模技术和动作合成技术,实现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和舞蹈活动再现;再次,研究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技术,探讨基于本体的文化空间知识组织方法;最后,以土家族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撤叶儿嗬民俗舞蹈为例,对其传承人、舞蹈、风俗民情进行数字化复原,实现撤叶儿嗬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2. 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国外现状

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字化技术规范和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另一个是数字化技术的研究。

(1)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元数据标准。在数字化技术规范方面,世界各国为了更好的利用Internet来展示、推广其丰富的文化收藏。许多研究机构均制定了数字化资源的长期存储和传播规范。其中,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DC)是文化资源元数据标准中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它由52位来自图书馆、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它的特点是格式简单、易于使用,此外还能维持较强的可扩展与共享能力,可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2)数字化技术及成果。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Toler-Frankln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多通道图像,对文化遗产中的模型文物进行匹配、归档和可视化的方法,包括引进2D图像采集系统获取高分辨率的物体颜色和法线贴图,通过多个通道的信息图像重建几何形状比较复杂的物体。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国内现状

(1)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元数据标准。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也在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数字化技术规范和元数据标准问题。在文化遗产的元数据标准研究方面,华中师范大学、文化部民族民文艺发展中心等单位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民族文化数字化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的实施,制定了戏曲、民歌等七项元数据标准。在数字化标准规范制定方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一期)”项目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三个门类制定了数字化标准规范草案,包含3项基础类标准和4项业务类标准及工作规范在内的工程数字化标准草案。

(2)数字化技术及成果。我国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要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逐渐发展,以及在博物馆、文物馆等领域的渗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果。这些成果与国外的发展思路相似,也是从介于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之间的艺术品开始,比如,1987年,我国曾对陕西两处古代壁画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遗产进行数字成像并保存;山东曲阜对孔庙等历史建筑进行复原,通过建立虚拟漫游系统向游客进行数字展示。此类项目对保护古建筑及文物信息,促进旅游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传统舞蹈、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还有待提升。

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格式与原文保持一致。

4. 论文提纲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国外现状 1.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国内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民俗舞蹈数字化保护理论 2.1 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分类 2.1.2 民俗舞蹈概念界定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体系 2.2 民俗舞蹈数字化的信息空间理论 2.2.1 信息空间下的民俗舞蹈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特性 2.2.2 信息空间下的民俗舞蹈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方法 2.3 民俗舞蹈空间数字化的知识表示理论 2.3.1 本体论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知识表示 2.3.3 文化遗产领域知识本体实现 2.4 本章小结
  3. 民俗舞蹈数字化技术规范研究 3.1 模型数字化技术规范 3.1.1 研究综述 3.1.2 模型数字化采集规范 3.1.3 模型元数据规范 3.2 动作数字化技术规范 3.2.1 研究综述 3.2.2 动作数字化采集规范 3.2.3 动作元数据规范 3.3 声音数字化技术规范 3.3.1 研究综述 3.3.2 声音数字化采集规范 3.3.3 声音元数据规范 3.4 视频数字化技术规范 3.4.1 研究综述 3.4.2 视频数字化采集规范 3.4.3 视频元数据规范 3.5 本章小结
  4. 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研究 4.1 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路线 4.2 基于模型库的头部快速生成技术 4.2.1 交互式生成方法步骤 4.2.2 真实感人脸生成关键技术 4.2.3 实验分析 4.3 基于向量差分的传承人身体构建技术 4.3.1 参考模型与伸展模型的构建 4.3.2 真实感虚拟人体模型的构建方法 4.3.3 实验分析 4.4 民俗舞蹈动作合成及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 5.1 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方法 5.1.1 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特征 5.1.2 知识本体构建研究现状 5.1.3 知识本体构建方法 5.2 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造 5.2.1 领域知识范围界定 5.2.2 确定基本概念及层级关系 5.3 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实现与评价 5.3.1 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实现 5.3.2 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土家族撒叶儿嗬民俗舞蹈数字化实践 6.1 原型系统开发 6.1.1 民族文化资源库 6.1.2 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软件 6.2 基于数字化技术规范的撒叶儿嗬活动数字化 6.2.1 撒叶儿嗬传承人数字化 6.2.2 撒叶儿嗬动作和声音数字化 6.3 撒叶儿嗬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 6.3.1 需求分析 6.3.2 本体构造 6.3.3 本体实现 6.3.4 本体评价 6.4 撒叶儿嗬数字化集成展示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5.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理论、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规范、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和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四个方面开展。

(1)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理论:

以民族民间舞蹈中与民俗最为相关的民俗舞蹈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民俗舞蹈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讨论数字化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体系的构建流程,包括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生产、传播、消费技术体系;基于技术体系流程,对数字化理论进行研究,包括在知识传播领域广泛应用的信息空间理论,和在知识本体领域广泛应用的知识表示理论。基于相关理论,综合运用三维扫描、动作捕捉、可视化构建等多种新技术手段,支撑民俗舞蹈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整体性保护,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2)民俗舞蹈数字化技术规范研究:

针对当前民俗舞蹈数字化资源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描述规范不统一,难以实现网络平台共享和传播的问题。根据民俗舞蹈数字化资源的特点和要求,研究其数字化采集技术与元数据保存规范,包含模型、动作、视频、音频的数字化采集技术和元数据规范,完善适合于数字化资源分类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实现网上民俗舞蹈表示规则统一。

(3)民俗舞蹈活动数字化技术研究:

舞蹈活动由人和动作共同组成。首先,针对传统人体模型构建复杂、效率低下等不足,研究一种基于单张照片的传承人真实感人体的快速生成方法,包括三维人脸模型库的构建、面部13个特征点的交互式标定和模型匹配、基于三角形变形和双线性插值的纹理映射、基于Alpha图混合的肤色融合和基于向量差分的身体调节方法等,实现传承人真实感人体的构建。其次,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传承人模型与捕捉的真实舞蹈动作绑定,实现民俗舞蹈活动在原生态环境中的数字化复原。

(4)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研究:

研究运用本体获取、描述和表示文化空间中的知识,确定该领域中共同认可的基本概念,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语义本体及组织结构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本体的概念化研究,围绕具体领域文化空间建设本体知识库,确定各个专题的知识概念;其次是语义本体与知识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图示的方法将文化空间领域里的知识元及其关系表示出来,构造出形式本体论的关系模型,使知识组织中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

研究方法

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知识组织的方法(知识分类和规范,知识视图、本体技术)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关键技术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内外现状、民俗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数字化技术规范标准、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查阅、分析。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的当前现状,为论文下一步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文献基础。通过计算机图形学等方法,利用变形建模技术,将用户引入人脸的创建过程,利用向量差分技术,分层次的调整传承人的身体,生成具有真实感纹理的人体模型。最后利用三维动作捕捉技术,实现民俗舞蹈活动的数字化再现。利用知识组织的方法和理论对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主要知识构成进行提取和分类,提出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方法,实现民俗舞蹈的全方位保护。

6.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研究成果涵盖了民俗舞蹈数字化资源的采集、保存、再现和传承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但是本文属于文化科技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目前,文化与科技融合技术攻关难度大,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的非物质化特性决定了技术难度。

(1)数字化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方面。下一步需要根据应用推广情况进行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并且着手制定适用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和保存规范,并通过与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合作,提升规范草案的推广和应用试点。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快速生成方面。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种简易、快速的人体重建方法,让用户达到真实感的感官体验。但是本文的研究在人脸特征点标定方面还需要通过人工干预,进行交互式标定和调整,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3)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构建方面。本文主要对民俗舞蹈的知识本体构建和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基本概念构成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是民俗舞蹈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分类的一部分,虽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但是与民俗、传统工艺、传统医药等内容相比,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较大的区别。

(4)基于叙事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方面。本文对民俗舞蹈活动的展示主要通过将真实感角色和预先捕捉好的舞蹈动作绑定,合成能在虚拟环境交互展示的舞蹈活动。但是民俗舞蹈活动往往也和一些特定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7. 预期的结果

对民俗舞蹈进行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