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登录

开题报告节选

发布时间:2024-11-08 15:52:10

研究背景: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深植于每一位教师心中,做好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职责所在。然而,湘西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现状与国内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差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之地,孕育出绚丽多姿、别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些文化是湘西人民的瑰宝。我们应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综合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让其展现更大的价值。这不仅是湘西人的使命,更是湘西教师的职责。

在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环境下,在祖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机遇时,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尽职尽责,创新拼搏,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使命感。

选题意义:

  1.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专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能激发湘西地区新教师的工作热情。
  2. 课堂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终身成长。将课题落在一线教学的课堂上能更直接发挥出教研的价值。
  3. 在各种课堂模式大行其道时,探索出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高效路径成为教师们绕不开的选择。以湘西本土文化融入教学,能最大程度地适应本土学生的认知与理解。
  4. 本课题的定位不是一次性的尝试,而是要探索出一条学科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完整路径,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提炼出一套独特的课堂范式和校本课例,为其他学科融合及各种课堂的开发提供借鉴,在学术上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
  5. “玛汝课堂”的成功打造,能在民族地区进行深度推广和跨区域辐射运用,在实际教学与校际交流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课题界定:

  1. 湘西: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 湘西本土文化:由湘西人民共同组成的文化,是各种文化经过湘西各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包括宗教、风土民情、民间俚曲、礼俗好尚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3. 初中地理:指湘教版七至八年级学段的地理学科。
  4. “玛汝课堂”:“玛汝”是苗语“好,非常好”的意思。“玛汝课堂”作为课堂类型名称被首次提出,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等一系列工作来论证“玛汝课堂”是一种好的、高效的课堂,是极具湘西特色且最贴近湘西地区学生的一种课堂。

研究综述:

在教育教学中,对课堂研究非常多,包括组织形式、课堂内容、实施环境、课堂效果、课堂流程等。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很多,与本课题关系密切的是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例如《高效课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让学生爱上课堂》、《高效课堂实战指南 一线教育的智慧结晶,“351高效课堂”实战指导》,许绍乾《巧用多媒体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新课程》,2021年11期),李世财《怎样利用互动教学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家长(上旬刊)》,2021年7期),吴伟红《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读与写》,2021年8期),余婕《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漫谈》(《中外交流》,2021年2期)等。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支持,也凸显了本课题的研究机遇。

目前对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多停留在课堂的组织构建上,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流程设计、信息技术等工具的运用,而对课堂内容的研究很少。将本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是从内容上弥补了高效课堂研究的短板。

对文化的研究非常多,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研究也很多。如李彦群、任绍斌、耿虹《“文化基因遗传”视角下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城市发展研究》),罗康隆、何治民《论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民族学刊》),田敏、蒋满娟《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三交”及影响——以明代贵州思南府地区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侯海冰《浅议岭南本土文化精粹的传承及发展》(《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年2期)等。这些研究多局限在文化本身的内涵、外延、保护、变迁等,对文化与教育,尤其是和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相对不足。麻江艳《利用本土地理文化资源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科技资讯》,2019年27期)和李志炜《活用本土文化“佐料”巧做地理教学"大餐"》(《考试周刊》,2018年15期)是较为接近本土文化与地理学科融合的研究,但仅停留在个别课例的尝试,没有深入研究文化融合学科、本土文化融入课堂的路径和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前人研究的弥补和拓展,在内容上的完善。对湘西本土文化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是首创,具体落脚在高效课堂也是首创,对“玛汝课堂”的提出和打造也是首创,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目标:

  1. 通过贴近湘西的课堂打造,提高湘西地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初中地理教学的校本资源,提高学科、学校的影响力和品牌力。
  3. 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深入认知湘西的文化内涵,对湘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湘西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 “玛汝课堂”在地理学科的成功打造为其他学科的“玛汝课堂”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研究内容:

  1. 湘西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首先研究如何评判一节课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其次结合初中地理学科属性,具体探讨其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影响因素;再次分析湘西地区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现状,找出问题点和突破点;最后根据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2. 湘西本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研究。首先围绕课程标准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找出突破点;其次结合具体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对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分析,从课堂效果、课堂组织、课程素材等方面找到湘西本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要点;最后结合初中全课程系统,挖掘融合的范围、深度和路径等,关注不足,凸显优势,抓住精髓,做出可行性答复,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
  3. “玛汝课堂”的校本课例研究。首先结合前期研究,明确地理学科“玛汝课堂”的基本要求,从模板设计、元素插入、素材加工、课堂实施操作、课堂表现等方面形成规范统一的范式;其次分工协作,将湘西本土文化分类整合,对应教学目标精准加工,形成可供使用的独立资源包;再次将各资源包按照学科逻辑整合,编辑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形成系统的校本课例;最后通过课堂实施检验,通过磨课、听课、研课等过程,不断修正完善校本课例,打造适合湘西学生的优质校本课例。
  4. 推广“玛汝课堂”校本课例,总结反思,形成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基于课题需要,将问题发展成为研究主题,并通过行动加以解决。该课题推进过程中需持续改进,“目标-调整-调查-反思-再调整-再实施”是研究的主要过程。边研究、边完善、边应用,最终形成一整套带有本土特色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资源利用策略。
  2. 调查研究法。为了深入了解初中地理课堂与湘西本土文化融合的实际情况,借助调查问卷、谈话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教育教学现状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归纳出观点与结论,用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3. 文献研究法。围绕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打造和乡土文化的教学融合,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预研究,形成对本课题研究问题及其事实的科学认识。主要渠道有:书籍、报刊、档案、非文字材料(图片、音像、实物等)、网络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