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登录

开题报告|美术专业开题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13 10:02:48

课题名称: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画——20世纪中国画的观念重构

  1. 选题意义和背景 自1980年代传统中国画研究复苏以来,学术界已经对传统绘画的图式风格建立起了一套形态认识线路。尽管这一线路具有现代美术研究的系统性特点,但在面对当代日益开放多元的形态分化时,这种单线条的研究思路仍显得捉襟见肘。现代艺术形态学的内涵不仅局限于对视觉的平面构造和风格演进的描述,而是在视觉与构造、呈现与阐释的动态统一中发挥作用。现代艺术用形态学抵制传统孤立、分割、静态的笔墨图式和风格流派,通过形式、语言、修辞方式的不断开拓,最终演变出了形态各异的现代艺术。因此,在新形态出现时,历史写作和批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至少要突破传统的文学化、概念化的品评方式,在对形态的考察上适当疏离传统的笔墨范畴(如具体的图式和皱法概念),探索出一种适合寓意流动、语境转换、多重逻辑并叠的现代观察方式和解读方式。这不仅是阐释语言的转变,也是理解和参与现代的尝试,使写作思维与现代语境匹配,展示数代艺术家在现代进程中的形态探索。

中国画的现代进程,首先应是视觉形态化的现代文化活动。这一活动由现代性的点状经验连接而成,即新的艺术家以新的语言形态和材料,不断突破传统的定义和边界,个性的突破最终扩展出新的艺术语义系统。因此,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的风格传承、流派演变的系统论述,分析和解读个性化的新形态、新语言的成因及其未来衍生的可能性。

  1. 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中国画面临的现代紧张不是从理论预设中分离出来的紧张,而是一种真切的被动的国际文化处境。在异质文化的入侵下,现代进程在文化情绪上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因为中国画的现代进程包含的不仅是中国画自身的现代语言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异质文化入侵的本土文化生存发展的策略问题。在现代主义艺术逻辑中,尽管现实是艺术个性表达的基础和条件,但突破甚至超越现实往往是现代主义者的雄心。这是自“浪漫主义”以来开启的人文精神的新界面,表现的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而不是现实或道统的说教。考察中国画,却正与此相反,与集体话语和历史追溯关联最多的领域往往是现代性最不兴奋的领域。

在中国画与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纠葛的近百年历程中,我们较少发现真正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因子在中国画领域产生。传统中国画的美学思想是伦理美学化、话语化和修辞化的。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艺术评介通过历史经验与现实功利的折中而成为制度化、合法化的阐释原则。这种阐释疏离了视觉经验,脱离了具体的形态考察和敏感的现场感受,依赖于历史权威和集体话语,已与现代艺术语境格格不入。然而,在新生代学者中,我们逐渐看到一种转变:当代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写作逐渐突破传统诗文、道统的论述,认识到文艺理论首先是一种分析和质问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和现时文艺活动的质疑和批判,而质疑与批判是健全的文化知性必不可少的抗体。这一转变可以视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时代性观念进步。

  1. 参考文献 (略)

  2. 论文提纲 第一章 遭遇现代——对文人画的批判与背离 1.1 “国画改良” 1.1.1 康有为与“国画改良” 1.1.2 “国画改良”所面对的中国画现状 1.1.3 岭南“折中派”的呼应 1.1.4 徐悲鸿与康有为的理论默契 1.2 美术革命 1.2.1 陈独秀与《美术革命》 1.2.2 康、陈辨异 1.3 蔡元培、林风眠“以美育代宗教” 1.3.1 蔡元培与《以美育代宗教》 1.3.2 蔡元培与林风眠的合作 1.4 百年震荡——开启紧张对立的文化语境 1.5 小结

第二章 参与现代——中国画与现代艺术的交汇(1920-1930年代末) 2.1 国学复兴:对民族文化的清理和论证 2.2 文人画的落照 2.3 异军突起的“折中派” 2.4 黄宾虹为文人画的辩护 2.4.1 内向自足的文化取向 2.4.2 “精神”与“内美” 2.5 中国画与现代艺术的交汇 2.5.1 “洋画运动”与“准印象派”画风的流布 2.5.2 现代艺术团体与现代艺术的发端 2.5.3 与文学同步的现代意识 2.5.4 白话美术理论的展开 2.6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画的改造 3.1 审美趣味和艺术功能的转变 3.1.1 “画道革新当破雅” 3.1.2 反映论的创作思路 3.1.3 年画、宣传画的勃兴 3.1.4 国画油画之争 3.2 文人画余绪——潘天寿 3.3 写生、写实及政治现实主义 3.3.1 样板中国画 3.3.2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3.3.3 边缘的林风眠 3.4 小结

第四章 现代性的产生:“新潮美术”时期的中国画 4.1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画 4.1.1 走出“红光亮” 4.1.2 老艺术家复出与重返传统 4.1.3 先声夺人的吴冠中 4.1.4 再度的迟钝与滞后 4.2 “新潮美术”背景下的中国画 4.2.1 现代的文化生态——个体意识的复苏 4.2.2 “三次地震”与“穷途末日” 4.3 多元格局的开启 4.3.1 写实风格的式微 4.3.2 “新文人画” 4.3.3 “实验水墨” 4.4 小结

第五章 开放性假设:新绘画——边缘交叉与中心转移 5.1 “新绘画”的理论假设 5.2 “抽象实验”与“表现主义” 5.2.1 “抽象实验” 5.2.2 “表现主义” 5.3 它山之石——跨界的实验案例 5.4 新生代新绘画案例 5.4.1 新生代中国画 5.4.2 新生代新绘画的理论背景 5.4.3 跨界的实验——新生代新绘画案例 5.5 小结

  1. 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采取三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即美术形态学分析、文化语境分析、文献综合的基本方法,并适当采用开放假设,对自上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画与现代文化遭遇的历史情境中的文化命题、美学观念及形态变异做宏观的理论梳理,探讨中国画在“现代”情境中身份确认和致力方向的困境。对于绘画而言,“现代性”的本质意义是语言形态的裂变和惯性表达的中断式革新,因此,现代性必须通过形态学的表征来指证。

要证明中国画现代性的存在或展开,必须在中国画领域寻找那些曾经发生的形式语言实验的历史事实,通过具体艺术家的具体语言实践鉴别和梳理这些现代性质的文化因子的产生和发展情形。为了照顾中国画形态学意义的整体性,笔者把“文人画”看作是“中国画”这个种概念的子概念或“附属概念”,并尝试拓展“中国画”形态学的概念外延,将其放在更大的绘画界域进行比照和互参。

  1. 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问题的开放性假设,转换“中国画”在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凸显出的重重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当代中国画的课题,也是我们关于中国画现代性的多重定义项。笔者研究的重点是以下三对矛盾:
  2. 文化品质:传统的内向、超脱的人格与现代开放外向、入世的人格之间的矛盾;
  3. 文化观念:传统的单一谱系的文化伦理与现代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4. 艺术形态:经典的历史形态与变异、更新的当代语言之间的矛盾(语言的滞后和被动)。

  5. 预期的结果 本文试图以一种价值中立的视角,为中国画假设一种与现代文化通约和对流的情景,推测中国画与现代意识沟通的可能性,并在这种预设情境中推测中国画在文化性格上可能发生的变化。事实上,这个性格的转变是必然且正在发生的,那就是冒险的勇气逐渐萌生,最重要的性格转变是对传统问题的检讨,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宽容和沟通的态度已经初露端倪。如果一种文化敢于与对手展开通约和对话,这非常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将来会证明它的强大。

  6. 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15.05-2015.06 历史中国画资料查询 2015.06-2015.07 中国画手法现状调查分析 2016.02-2016.06 提交论文初稿 2016.07-2016.08 确定论文终稿 2016.08-2016.09 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