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发布时间:2024-11-13 10:04:31
城市道路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关键基础设施,承担着城市内部交通运输和行人通行的任务,方便居民的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衔接,承担对外交通的功能。以下是关于城市道路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范文,通过此范文学习该专业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暴雨积涝灾害也日益严重。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加频繁,如“2014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等。这些事件表明暴雨洪涝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普遍问题。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和工业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引发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对社会带来严重冲击,造成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和城市建设两方面。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低或遭到破坏,城市吸水、存水能力差,排水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剧了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主要采取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等工程性措施,但这些措施占用大量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造成二次污染。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浪费空间资源。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技术最早于1990年代末在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等地兴起,并逐渐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应用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与场地设计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在新西兰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国内对雨水问题的重视逐渐增加,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2012年,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包括西咸新区、武汉、重庆等16个城市。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研究较为薄弱,因此,系统化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非常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探讨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方法系统地选择和优化LID设施;实地调查案例,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的应用。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具体设计方案和技术,为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提供参考。
论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 1. 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选择LID设施。 2. 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 3.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商洛市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 文献调研法: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研究SEA Street等案例,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 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 SWMM模型法: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需要进一步帮助,欢迎随时联系在线客户,我们将乐意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