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发布时间:2024-11-13 10:09:14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2.8%,减贫速度之快令世界赞叹。201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贫困标准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提高至2300元。贫困标准提高,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扶贫对象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族群众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牧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落后的社会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牧区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农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滞后于农区。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无论从贫困人口数量、比例还是贫困程度来讲,牧区都是整个中国发展大局中最落后的区域。没有牧区的脱贫就没有整个农村的脱贫,就没有整个中国的脱贫。牧区的脱贫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家边疆稳定、生态安全、民族团结的重要命题。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扶贫措施,实现牧区脱贫致富。这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的重大且紧迫的政治任务。
中国的牧区和半农半牧旗(县)的划分自1978年以来有较大变化。1978年,中国共有187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后来经过多次调整,目前中国共有268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其中有226个牧区、半牧区旗(县)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占总数的84%。268个牧区及半牧区旗(县)中有108个牧区旗(县)和160个半牧区旗(县)。农牧民分别来自4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达5000多万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和难点。
二、研究意义
在多年扶贫开发实践过程中,专家学者对贫困内涵做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理解,然而不管是哪个角度的理解都是存在一定不足的。本人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贫困不应该仅仅只是经济或者其它一个方面的单纯问题,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方面落后的综合表现。因此,中国牧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应该突破原有的简单的传统的扶贫公式:经济收入的增加+瞄准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的扶贫=缓解贫困,向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生态环境政策共同作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方式转变。
对我国而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这既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综合发展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尤其体现出了经济增长、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五位价值的统一。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应该在马克思及马克思中国化的贫困理论指导下,走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为中心,以保障生态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道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研究牧区扶贫开发的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牧区扶贫开发的规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是中国反贫困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反贫困格局中的重点和难点。牧区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整个农村扶贫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以牧区具有的突出特点为基础,在深入分析研究牧区贫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的基础上,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进行了总结,这将有助于提升对牧区扶贫开发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是在长期扶贫实践中形成的对农村扶贫开发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总结,它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重视经济轻视生态和文化的价值导向影响,对牧区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力度比农村要少得多,因此对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非常滞后。本研究正是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综合角度出发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是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第三,有助于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实践。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实践。由于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的滞后,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进程。本文在深入研究牧区实际情况下,对牧区扶贫开发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不仅具有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详细的论述,以各个时期的理论领导人物为线索,对各个阶段的贫困及反贫困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为后面研究牧区扶贫开发问题奠定理论基础。随后,主要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对牧区贫困表现、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牧区牧民的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收入贫困,更多的还体现在生态环境贫困、社会建设贫困,并进一步探讨了牧区贫困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对1978年以来政府主导的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梳理,将牧区扶贫开发的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启动阶段、扶贫攻坚阶段、综合扶贫阶段和两轮驱动扶贫阶段,并就各阶段扶贫的措施和成效做了概况总结。
接着,笔者对当前牧区扶贫开发中已经在实践中取得效果的以工代赈模式、易地搬迁模式、产业化模式、雨露计划、科技扶贫等五种扶贫模式进行了阐述。最后重点分析了当前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即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理论体系、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综合考评及干预制度、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出现的经济发展同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之间、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之间、扶贫同返贫之间的不和谐关系、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的对策建议。
四、提纲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2 研究的结构框架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 2.2.1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2.2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2.2.3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 2.2.4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 2.2.5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
第3章 中国牧区贫困问题概述 3.1 牧区贫困的特征 3.1.1 经济发展水平低 3.1.2 基础设施薄弱 3.1.3 社会发展程度滞后 3.1.4 生态环境脆弱 3.2 牧区致贫的因素 3.2.1 地理环境因素 3.2.2 历史文化因素 3.2.3 人力资本因素 3.2.4 社会保障因素 3.2.5 政策性因素 3.3 牧区贫困的影响 3.3.1 牧区贫困的经济影响 3.3.2 牧区贫困的政治影响 3.3.3 牧区贫困的文化影响 3.3.4 牧区贫困的社会影响 3.3.5 牧区贫困的生态影响
第4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及成效 4.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4.1.1 扶贫政策措施 4.1.2 扶贫成效 4.2 开发式扶贫启动阶段 4.2.1 扶贫政策措施 4.2.2 扶贫成效 4.3 扶贫攻坚阶段 4.3.1 扶贫政策措施 4.3.2 扶贫成效 4.4 综合扶贫阶段 4.4.1 扶贫政策措施 4.4.2 扶贫成效 4.5 两轮驱动扶贫阶段 4.5.1 扶贫政策措施 4.5.2 扶贫成效
第5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实践模式 5.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5.1.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由来 5.1.2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特征 5.1.3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 5.2.1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由来 5.2.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特征 5.2.3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3 产业化扶贫模式 5.3.1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由来 5.3.2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特征 5.3.3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4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 5.4.1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由来 5.4.2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特征 5.4.3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5 科技扶贫模式 5.5.1 科技扶贫模式的由来 5.5.2 科技扶贫模式的特征 5.5.3 科技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第6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理论支撑及政策保障 6.1.1 牧区扶贫开发理论支撑不够 6.1.2 牧区扶贫开发政策保障能力不足 6.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及部门综合协调 6.2.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 6.2.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部门综合干预 6.3 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众多矛盾 6.3.1 市场经济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6.3.2 牧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6.3.3 扶贫与返贫之间的矛盾 6.4 牧区扶贫主体间综合扶贫效果不佳 6.4.1 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4.2 社会力量在扶贫中参与程度不高 6.4.3 国际扶贫交流和合作的水平有待提升
第7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对策 7.1 构建牧区扶贫开发的政策理论体系 7.1.1 加强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研究工作 7.1.2 提升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的保障能力 7.2 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监管考评及综合干预制度 7.2.1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监管考评 7.2.2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综合干预 7.3 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和谐关系 7.3.1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7.3.2 走可持续牧区扶贫开发道路 7.3.3 切实巩固扶贫成果 7.4 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 7.4.1 充分发挥政府在牧区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7.4.2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牧区扶贫开发 7.4.3 积极开展国际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五、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本文的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特别是我国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的相关资料、相关年鉴、以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进行的。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研究手段。系统分析研究法是本文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在论文的组织过程中,作者将牧区扶贫开发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分别对这一系统中贫困的表现、扶贫的历程、扶贫的实践模式、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要素进行分析,通过综合总结最后得出了解决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法是本文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是将两者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研究彼此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本文在对牧区和农村进行对比过程中,比较分析得出我国牧区贫困的特点、原因,并最终提出牧区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本研究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进行的,同时也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人口学等学科知识,从而避免研究的孤立性和研究视角的单一。
六、创新之处
选题新颖。目前关于牧区贫困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集中在经济、社会政策、生态等领域。牧区扶贫开发是整个中国扶贫开发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来一直努力的事业,所以,理应将这一课题放在政治理论的角度下进行研究。而当前,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牧区扶贫开发政策进行研究还没有取得相关成果,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展开探索研究,希望能够取得一些理论上的突破并提供些许实践中的参考。
观点创新。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牧区扶贫开发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构建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理论体系、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综合考评及干预制度、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和谐关系、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的对策。这些对策既具有宏观的概括又不失微观的分析,这是本文观点创新之处。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者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