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登录

开题报告节选

发布时间:2024-11-13 10:10:41

研究背景: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深植于每一位教师心中,做好地理教学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的职责。然而,湘西地区受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现状与国内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些文化是湘西人民的瑰宝,我们应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使其展现更大的价值。这不仅是湘西人民的使命,更是湘西教师的职责所在。

在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环境下,面对祖国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机遇,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尽职尽责,创新拼搏,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使命感。

选题意义: 1. 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激发湘西地区新教师的工作热情。 2. 课堂教学作为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将课题落在一线教学课堂上,更能直接发挥教研的价值。 3. 在各种课堂模式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探索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高效路径成为教师们绕不开的选择。将湘西本土文化融入教学,能最大程度适应本土学生的认知与理解。 4. 本课题不仅是一次性的尝试,而是要探索出一条学科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完整路径,通过具体教学实践提炼出一套独特的课堂范式和校本课例,为其他学科融合及各种课堂的开发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突破和创新价值。 5. “玛汝课堂”的成功打造,能在民族地区进行深度推广和跨区域应用,在实际教学与校际交流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课题界定: 1. 湘西:指的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 湘西本土文化:由湘西人民共同组成的文化,是各种文化经过湘西各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包括宗教、风土民情、民间俚曲、礼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 3. 初中地理:指的是湘教版七至八年级学段的地理学科。 4. “玛汝课堂”:“玛汝”是苗语中“好,非常好”的意思,作为课堂类型名称首次提出,意在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玛汝课堂”是一种好、非常好的课堂,是极具湘西特色的高效课堂,最贴近湘西地区学生的一种课堂。

研究综述: 在教育教学中,对课堂的研究非常多,例如课堂组织形式、内容、实施环境、效果、流程等。对地理课堂的研究也很多,与本课题关系密切的是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如《高效课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等。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和支持,但目前对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多停留在课堂组织构建上,而对课堂内容的研究较少。将本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从内容上弥补了高效课堂研究的短板。

对文化的研究也非常多,如李彦群等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罗康隆等人对民族生境与民族文化建构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多局限在文化本身的内涵、外延、保护、变迁等方面,对文化与教育,尤其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相对不足。麻江艳和李志炜的研究虽涉及本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融合,但仅停留在个别课例的尝试,没有深入探讨文化融合学科、本土文化融入课堂的具体路径和策略。本课题的研究在内容上是对前人研究的弥补和拓展。

研究目标: 1. 通过打造贴近湘西的课堂,提高湘西地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课题研究,丰富初中地理教学的校本资源,提高学科和学校的影响力和品牌力。 3. 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深入认识湘西的文化内涵,对湘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湘西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 “玛汝课堂”在地理学科的成功打造,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打开思路。

研究内容: 1. 湘西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研究:研究如何评判一节课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初中地理学科属性,分析湘西地区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现状,找到问题点和突破点,提出合理化建议。 2. 湘西本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围绕课程标准分析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具体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组织实施教学,研究湘西本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要点,提出可行性建议。 3. “玛汝课堂”的校本课例研究:明确地理学科“玛汝课堂”的基本要求,分类整合湘西本土文化,对应教学目标精准加工,形成独立资源包,编辑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形成系统校本课例,进行课堂实施和修正。 4. 推广“玛汝课堂”校本课例:总结反思,形成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基于课题需要,将问题发展为研究主题,通过行动解决问题,边研究、边完善、边应用,最终形成一整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利用策略。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手段,收集教育教学现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观点与结论,指导下一步研究。 3. 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形成对本课题研究问题及其事实的科学认识。主要渠道包括书籍、报刊、档案、图片、音像、实物、网络数据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