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登录

开题报告|美术专业开题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15 11:17:15

课题名称: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画 —— 20世纪中国画的观念重构

1、选题意义和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中国画的研究逐渐复苏,学术界也对传统绘画的图式风格建立起了一套形态认识线路。然而,这一研究线路在面对当代日益多元开放的形态分化时显得捉襟见肘。现代艺术形态学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对视觉的平面构造和风格演进的描述,而是视觉与构造、呈现与阐释的动态统一。这种形态学研究路线对于现代艺术研究至关重要,因为它本身就是现代艺术用以抵制传统孤立、分割、静态的笔墨图式和风格流派的思维路径。现代主义者们在形式、语言、修辞方式上的不断开拓,最终演变出了形态各异的现代艺术。

在新的形态出现时,历史写作和批评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至少突破传统文学化、概念化的品评方式。在对形态的考察上,适当疏离于传统的笔墨范畴(例如具体的图式和皱法概念),尽量在图像、色彩、视觉感知及作品呈现方式的方向上摸索出一种适合寓意流动、语境转换、多重逻辑并叠的现代观察和解读方式。这不仅是阐释语言的转变,也是理解和参与现代的尝试,尽量让写作的思维与现代语境匹配,以期真实地呈现一百年中数代艺术家在现代进程中的形态探索的努力。

中国画的现代进程,首先应该是视觉形态化的现代文化活动,这个活动由现代性的点状经验连接而成,即新的艺术家以新的语言形态和材料,不断突破传统的定义和边界,个性的突破最终扩展出新的艺术语义系统。因此,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的风格传承、流派演变的系统论述,尽量去分析和解读个性化的新形态、新语言的成因及其未来衍生的可能性。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中国画所面临的现代紧张不是从理论预设中分离出来的紧张,而是一种真切的被动的国际文化处境。在异质文化入侵的情形下,现代的进程在文化情绪上必然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中国画的现代进程,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中国画自身的现代语言问题,更重要的潜台词是面对异质文化入侵的本土文化生存发展的策略问题。

尽管现实是艺术个性表达的基础和条件,但突破甚至超越现实往往是现代主义者的目标。这是自“浪漫主义”以来开启的人文精神的新界面,体现的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而不是现实或道统的说教。考察中国画,却与此相反,与集体话语和历史追溯关联最多的领域往往是现代性最不兴奋的领域。

在中国画与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纠葛的近百年历程中,我们较少发现真正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因子在中国画领域产生。传统中国画的美学思想是伦理美学化、话语化和修辞化的。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艺术的评介往往通过历史经验与现实功利的折中而成为制度化、合法化的阐释原则。这种阐释疏离了视觉经验,脱离了具体的形态考察和敏感的现场感受,依赖于历史权威和集体话语,己经与现代艺术语境格格不入。

然而,在新生代学者中,我们逐渐看到一种转变:当代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写作逐渐突破传统诗文、道统的论述,认识到文艺理论首先是一种分析和质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和现时文艺活动的质疑和批判,而质疑与批判是健全文化知性必不可少的抗体。这一转变,可以乐观地视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时代性的观念进步。

3、参考文献

[1] 康有为著,《万木草堂藏画目》[M], 上海:长兴书局,1918
[2] 康有为著,《欧洲十一国游记·意大利游记》[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 陈独秀著,《美术革命》[A], 郎绍君、水天中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4] 吕玮著,《美术革命》[A], 郎绍君、水天中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5] 梁启超著,《美术与科学》[J], 北京:《晨报》副刊,1922年4月22日
[6] 梁启超著,《梁任公文存》,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36
[7] 蔡元培著,《美术的起源》,北京:北京大学新潮社编《新潮》[J] 2卷4期,1920年5月
[8] 蔡元培著,《蔡元培美学文选》[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9] 大村西崖著,陈师曾译,《中国文人画之研究》[M], 上海:中华书局,1922
[10] 陈师曾著,《中国绘画史》[M], 天津:百城书局,1934
[11] 张君励、丁文江著,《科学与人生观》[C], 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
[12] 金城著,《国画宗派说暨各体式之商榷》[A], 北京画院编,《京派画家艺术文集》[C], 柳州: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13] 刘海粟著《画学上必要之点》[J]《美术》第二期,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出版,1919
[14] 刘海粟著,《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M], 上海:中华书局,1931
[15] 刘海粟著,《石涛与后期印象派》[J], 上海:《时事新报。学灯》,1923年8月
[16] 上海美专出版的《美术》杂志[J], 1921年1月“印象派专号”
[17] 徐悲鸿著,《中国画改良论》[J],《北京大学月刊》,1918年5月
[18] 徐悲鸿著,《记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J], 上海:《艺风》第1卷第11期,1933
[19] 徐悲鸿,《谈高剑父先生的画》[J], 南京:《中央日报》,1935年6月3日
[20] 王震编,《徐悲鸿文集》[C],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21] 王晓编,《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一一林风眠》[C],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2] 郑午昌著,《中国画学全史》[M], 上海:中华书局,1929
[23] 倪贻德著,《“决澜社”宣言》,转引自许志浩著,《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24] 陈抱一著,《洋画运动过程略记》[J]《上海艺术月刊》,1942年5, 7,8, 10, 11, 12期;参见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25] 汪亚尘原著,王震编,《汪亚尘论艺》[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26] 方人定著,《文人画与俗人画》[J], 广州:《国民新闻》,1927年6月2日
[27] 方人定著,《国画革命问题答念珠(续篇)》,广州:《国民新闻》[J]1927年6月26日
[28] 邓以蛰著,《观林风眠的绘画展览会因论中西绘画的区别》[A],《艺术家的难关》[C], 北京:北平古城书社,1928
[29] 秦仲文著,《中国绘画学史》[M], 北京:北平立达书局,1934
[30] 王钧初著,《中国美术的演变》[M], 北京:文心书业社,1934
[31] 上海书画出版社、浙江省博物馆编,《黄宾虹文集·书画编》[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2] 傅雷译,《米勒》[J], 刊行于王济远选辑的《米勒素描集》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3] 傅雷著,《傅雷书信集》[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4] 傅雷著,《傅雷文集》[C],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35] 傅敏编,《傅雷谈美术》[C],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36] 傅抱石著,《中国绘画理论》[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7] 傅抱石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 南京:南京书店,1931
[38] 傅抱石著,《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上海:《文化建设》[J]第1卷第8期,1935年
[39] 傅抱石著,《傅抱石美术文集》[C],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
[40] 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M],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6
[41] 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C],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2] 中国美术学院编,《潘天寿研究》[C],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43] 陈立夫著,《中国文化建设论》[J], 上海:《文化建设》第1卷第1期,1934年10月
[44] 陈小蝶著,《清代无画论》[J]《国画月刊》1卷2期、3期连载,1934年12月10日、1935年1月10日
[45] 陈小蝶著,《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J], 上海:《美展》第四期,1929年4月
[46] 贺天健,《中国画会理论上著演说》[J]《国画月刊》创刊号,1934年11月10日
[47] 胡适著,《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J], 北京:《独立评论》,1935年145号
[48] 陆丹林著,《谈新派画》[J]上海:《国画月刊》,1935年第5期
[49] 俞剑华著,《国画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
[50] 关良著《关良画集》[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51] 吴冠中著,《横站生涯五十年》[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52] 水天中、徐虹主编,《思考的回声一一吴冠中艺术研究与评论》[C],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3] 陈巨来著,《安持人物琐忆》[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54] 洪毅然著,《论中国画的改造和画家的自觉》,《人民美术》[J]创刊号,1950
[55] 李可染著,《李可染论艺术》[C],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6] 江丰著,《江丰美术论集》[C],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57] 中国美术馆编,《华君武》[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8] 刘晓纯整理,《罗工柳艺术对话录》[C],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59] 靳尚谊著,《我的油画之路》[M], 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60] 迟柯著,《西方美术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61] 郎绍君、水天中编,《20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62] 郎绍君著,《守护与拓进一20世纪中国画论丛》 [C],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63] 彭德主编,《美术思潮》 [J], 1985年创刊号
[64] 栗宪庭著,《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启蒙意义》[A], 《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文献展》[C], 西安美术馆编,2014
[65] 栗宪庭著,《重要的不是艺术》[C],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66] 高名潞著,《中国前卫艺术》[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
[67] 贾方舟著,《批判的时代》[C], 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68] 张首映编,《美术家吕激先生访问记实》[C], 武汉: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编《美术学研究》,2002
[69] 北京画院编,《齐白石研究》第一辑[C], 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70] 卢辅圣主编,《朵云第59集·岭南画派研究》[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71] 卢辅圣编选,《黄宾虹艺术随笔》[C],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2] 卢辅圣主编,《关于笔墨的论争》[C]《朵云》第54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73] 卢辅圣主编,《海派绘画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74] 卢辅圣主编,《20世纪山水研讨会论文集》[C],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75] 李铸晋、万青力著,《中国现代绘画史》[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76] 黄专、严善锌著,《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4、论文提纲

第一章 遭遇现代——对文人画的批判与背离
1.1 “国画改良”
1.1.1 康有为与“国画改良”
1.1.2 “国画改良”所面对的中国画现状
1.1.3 岭南“折中派”的呼应
1.1.4 徐悲鸿与康有为的理论默契
1.2 美术革命
1.2.1 陈独秀与《美术革命》
1.2.2 康、陈辨异
1.3 蔡元培、林风眠“以美育代宗教”
1.3.1 蔡元培与《以美育代宗教》
1.3.2 蔡元培与林风眠的合作
1.4 百年震荡——开启紧张对立的文化语境
1.5 小结

第二章 参与现代——中国画与现代艺术的交汇(1920-1930年代末)
2.1 国学复兴:对民族文化的清理和论证
2.2 文人画的落照
2.3 异军突起的“折中派”
2.4 黄宾虹为文人画的辩护
2.4.1 内向自足的文化取向
2.4.2 “精神”与“内美”
2.5 中国画与现代艺术的交汇
2.5.1 “洋画运动”与“准印象派”画风的流布
2.5.2 现代艺术团体与现代艺术的发端
2.5.3 与文学同步的现代意识
2.5.4 白话美术理论的展开
2.6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画的改造
3.1 审美趣味和艺术功能的转变
3.1.1 “画道革新当破雅”
3.1.2 反映论的创作思路
3.1.3 年画、宣传画的勃兴
3.1.4 国画油画之争
3.2 文人画余绪——潘天寿
3.3 写生、写实及政治现实主义
3.3.1 样板中国画
3.3.2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