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给客服留言

登录

开题报告|扶贫开发开题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15 11:22:46

以下是对您提供的扶贫开发开题报告的重新改写版本:


题目:中国牧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至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2.8%,减贫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201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农村贫困标准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提高至2300元。新的贫困标准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扶贫对象范围扩大到了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族群众干部共同努力,牧区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有了显著改观,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大幅提升。然而,牧区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农牧民生活水平普遍滞后于农区。从贫困人口数量、比例和贫困程度来看,牧区仍是整个中国发展大局中最落后的区域。

牧区的脱贫问题关乎国家边疆稳定、生态安全和民族团结,是一项重大且紧迫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扶贫措施,推动牧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研究意义

在多年扶贫开发实践过程中,专家学者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解,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然而,不同角度的理解都存在一定不足。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贫困应被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多方面落后的综合表现。中国牧区的扶贫开发政策需要突破传统的扶贫公式,采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方式。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应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贫困理论指导下,以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为中心,以保障生态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研究牧区扶贫开发具有以下意义:

  1. 认识和把握牧区扶贫开发规律: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深入分析牧区贫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总结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提升对牧区扶贫开发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2. 丰富和完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本研究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综合角度出发,对牧区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是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3. 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实践:本研究在深入研究牧区实际情况下,对牧区扶贫开发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具有推动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

本文将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作出详细论述,以各时期的理论领导人物为线索,对各阶段的贫困及反贫困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随后,从综合研究角度分析牧区贫困表现、原因及影响,探讨牧区贫困的成因。本文还梳理了1978年以来政府主导的中国牧区扶贫开发工作,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概述各阶段扶贫的措施和成效。

接着,笔者阐述了当前牧区扶贫开发中已经取得效果的五种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模式、生态移民模式、产业化模式、雨露计划、科技扶贫模式。最后,分析当前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包括构建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理论体系、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综合考评及干预制度、正确处理扶贫开发中的不和谐关系、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

四、提纲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2 研究的结构框架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1.1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 2.2.1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2.2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2.2.3 江泽民的反贫困理论 2.2.4 胡锦涛的反贫困理论 2.2.5 习近平的反贫困理论

第3章 中国牧区贫困问题概述 3.1 牧区贫困的特征 3.1.1 经济发展水平低 3.1.2 基础设施薄弱 3.1.3 社会发展程度滞后 3.1.4 生态环境脆弱 3.2 牧区致贫的因素 3.2.1 地理环境因素 3.2.2 历史文化因素 3.2.3 人力资本因素 3.2.4 社会保障因素 3.2.5 政策性因素 3.3 牧区贫困的影响 3.3.1 牧区贫困的经济影响 3.3.2 牧区贫困的政治影响 3.3.3 牧区贫困的文化影响 3.3.4 牧区贫困的社会影响 3.3.5 牧区贫困的生态影响

第4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及成效 4.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4.1.1 扶贫政策措施 4.1.2 扶贫成效 4.2 开发式扶贫启动阶段 4.2.1 扶贫政策措施 4.2.2 扶贫成效 4.3 扶贫攻坚阶段 4.3.1 扶贫政策措施 4.3.2 扶贫成效 4.4 综合扶贫阶段 4.4.1 扶贫政策措施 4.4.2 扶贫成效 4.5 两轮驱动扶贫阶段 4.5.1 扶贫政策措施 4.5.2 扶贫成效

第5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实践模式 5.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 5.1.1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由来 5.1.2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特征 5.1.3 以工代赈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 5.2.1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由来 5.2.2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特征 5.2.3 生态移民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3 产业化扶贫模式 5.3.1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由来 5.3.2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特征 5.3.3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4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 5.4.1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由来 5.4.2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特征 5.4.3 “雨露计划”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5.5 科技扶贫模式 5.5.1 科技扶贫模式的由来 5.5.2 科技扶贫模式的特征 5.5.3 科技扶贫模式的实践价值

第6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6.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理论支撑及政策保障 6.1.1 牧区扶贫开发理论支撑不够 6.1.2 牧区扶贫开发政策保障能力不足 6.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及部门综合协调 6.2.1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监管考评 6.2.2 牧区扶贫开发缺乏部门综合干预 6.3 牧区扶贫开发中存在众多矛盾 6.3.1 市场经济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 6.3.2 牧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6.3.3 扶贫与返贫之间的矛盾 6.4 牧区扶贫主体间综合扶贫效果不佳 6.4.1 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4.2 社会力量在扶贫中参与程度不高 6.4.3 国际扶贫交流和合作的水平有待提升

第7章 中国牧区扶贫开发的对策 7.1 构建牧区扶贫开发的政策理论体系 7.1.1 加强牧区扶贫开发理论研究工作 7.1.2 提升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的保障能力 7.2 建立牧区扶贫开发监管考评及综合干预制度 7.2.1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监管考评 7.2.2 加强对牧区扶贫开发的综合干预 7.3 正确处理牧区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和谐关系 7.3.1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7.3.2 走可持续牧区扶贫开发道路 7.3.3 切实巩固扶贫成果 7.4 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 7.4.1 充分发挥政府在牧区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7.4.2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牧区扶贫开发 7.4.3 积极开展国际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五、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历史文献,特别是我国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的相关资料、年鉴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2.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将牧区扶贫开发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将牧区和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得出牧区贫困的特点、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政治学角度进行研究,同时包含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人口学等学科知识,避免研究的孤立性和单一视角。

六、创新之处

  1. 选题新颖:当前关于牧区贫困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社会政策、生态等领域,而本文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对牧区扶贫开发政策进行研究,希望能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并提供实践参考。

  2. 观点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导下,构建牧区扶贫开发政策理论体系、建立综合考评及干预制度、处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和谐关系、增强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这些对策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微观分析。

七、进度安排

  •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论文选题
  •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定稿、打印、装订
  •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论文答辩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联系在线客户,我们将非常乐意为您解答。